明升体育备用

时间:2020-10-16 19:36:33来源:  阅读:(353)收藏
转载:

明升体育备用

俗话说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,网络造谣一直被大众所厌恶,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对于编造、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行为,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。近日又有人知法犯法作死,据了解一男子为吓同学把核酸检测结果P成阳性,目前已被行政拘留。而在疫情期间为搏眼球进行疫情造谣的不止是这一起,下面就跟百思特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!

 

 

为吓同学把核酸检测结果P成阳性

 

10月15日,鄄城县公安局民警在日常网上巡逻执法时,发现一张关于疫情的截图,声称董口镇的白某某检测结果为阳性,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。

 

城区派出所民警对该截图内容梳理后,循迹追踪,很快确定了发布人员的真实身份白某某,并将其抓获。

 

经询问,白某某称为了吓唬同学,10月14日18时许,将自己的核酸检测结果截图,利用手机软件改为阳性,并发布到

 

相关阅读:员工将核酸报告阴性改成阳性被拘

 

据@大兴公安通报,北京大兴龙湖天街一商户员工郭某,在自己收到核酸检测报告后,将原有的阴性二字通过软件改成了阳性,并将修改后的图片发给娄某,后者在明知该图片系伪造的情况下,又发到自己的工作

 

造谣心理的一些分析

 

1.恐慌

 

当人接收了某个信息之后,产生恐慌情绪,并会将这种恐慌情绪投射到周围的事物,做出带有恐慌心理因素的判断、猜测和假想。

 

比如说在灾难时期总是谣言纷起。人们得知存在着在人类掌控之外的灾难,但又由于主流信息的相对缺乏,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,处于一种“无知”状态,这种“无知”造成了人们的不安,不安的情绪影响了人们的判断,而不理性的判断、猜测和想法被表达出来,就成了谣言。

 

2.寻求事物的“合理”解释

 

这种心理称为互补投射,通常表现为假定存在某种现象,或者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,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“合理”解释。

 

3.为自己找借口

 

对自身内疚的投射会使人设法逃避良心的不安,简单来说就是“错的是别人,而不是我;即使我有错,也不如别人错得多。”这种心理容易产生责难式的谣言和诽谤。

 

4.寻求关注和减轻压力

 

“谣言总是在表现人们的恐惧、希望和期待,这些感情又希望有别人分担”。

 

例如在今年新冠疫情初期,总有各种谣言夸大其实,很可能就是出于寻求关注、试图与别人分担压力的潜在心理。这种心理表达为言辞就是:我对疫情感到恐慌,但我又不能直接说“啊啊啊我好害怕”,于是我就用一条谣言来体现疫情的可怕,间接地把我的紧张情绪传达给其他人,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关注,让我安心。

 

奥尔波特认为,谣言的传播具有双重功能,即能够解释和减轻每个人所感到的紧张情绪。通俗来讲就是:通过我对谣言的传播,其他人也和我一样紧张起来,共同关注着一个令人紧张的事物(虽然这个事物可能只是个谣言),大家一起紧张要好过我独自紧张(有人分担着我的压力),这让我感到安心。

 

5.发泄

 

人们或多或少对某些事物存有偏见或不满情绪,一些矛盾长期累积,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与疏导,一旦碰到合适的导火索,便会发泄出来,甚至挑战公共权威。

 

6.寻求满足

 

有人传播一些谣言时,觉得自己在听者面前居高临下,很有面子。所以他们经常将猎奇的谣言传播给别人,并由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。这种心态在生活中其实很普遍,比如人们聊天时添油加醋的吹牛扯淡、野史八卦。

 

而在网络上,这种情况也很常见。很多造谣者表现出了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点,他们渴望受到关注,甚至会不自觉地捏造谣言来哗众取宠、刷存在感。

 

造谣的各种心理也不是泾渭分明的,造谣往往是基于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。

 

在实际情况中,造谣的动机也不一定是单一的,无意的认知偏差、潜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利益的驱使,可以互相交织,共同起作用。

 

最后再说一点作为守法公民,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不造谣不传谣;作为心智健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,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对于编造、散布谣言,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行为,公安机关将依法查处。希望广大网民不信谣、不传谣,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环境,团结一心,共同抗击疫情!

 

 

温馨提示:收藏本站或下载下方APP获取更多淘宝优惠券!!

标签:

最新宝贝

    热门排行

    是一家优惠券领取导购比价网站。汇集淘宝优惠券、天猫超市优惠券、京东优惠券、拼多多优惠券。网站中的商品均来自于互联网,所有商品信息请以店内详情为准。

    联系我们:dsad6236@hotmail.com

        Copyright © 2010 -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